1+1=4 甜蜜蜜幸福上映ing。
♥ 歡迎光臨 ♥我是小咪 👰幸福人妻、👩‍👧‍👦兩個孩子的媽、🎓財務規劃師、 💗最喜歡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目前分類:親子學習 (5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image

每次上完親子課程
都在檢視自己與孩子的相處
也在思考下一次如何調整
也會與老公一起討論溝通

文章標籤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image

希希學校常常辦親子講座,這對父母真的是很好的學習
因為所有的父母,都是因為有了孩子才開始學習怎麼當父母的
如果有人給了一些方法,那麼在與孩子的相處上,也比較不容易一直碰壁~

文章標籤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教小孩區辨世界的多元性‬
孩子危機觀念的分齡教育‬
2歲—不離開大人視線
3歲—辨識並處理危險情境
4、5歲之後—可和孩子討論危機處理方式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小孩考試砸了,又怎樣 ?

現代的父母親實在太急,

迫不及待地幫孩子打點一切,

要孩子照著他們安排的路走。

 

結果孩子不快樂,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書是活的-教養部落客 澤爸)自稱為「澤爸」、專業親職講師的他,原本是在科技公司的上班族,看見孩子犯了錯就火冒三丈!但是有天,在孩子的哭泣中,他突然想到:我為什麼要用如此兇狠的臉,面對我最愛的人呢?」透過反思與調整,澤爸成為網路轉貼最多的親子教養部落客,媽媽們最想TAG老公的教養內容!

他覺得下班回家看到孩子,變成每天最重要的事情。他喜歡跟孩子打鬧遊戲、喜歡與孩子聊天、喜歡反問孩子問題、喜歡被孩子依賴的感覺,用愛來擁抱孩子,與孩子一起成長,鼓勵爸爸們一同照顧孩子,努力當個上班族「好爸爸」。

對於孩子惱人的情緒,他建議掌握教養四大面向,把從容變成習慣,引導孩子「還原現場」,釐清情緒(整個工程師上身!),分享讓孩子變得自動自發、開朗豁達的魔法SOP。

【身處科技業的澤爸,理工科思維,為父母畫出一張SOP路線圖】
看看情侶、家人間是否也適用?XD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對於有男孩子的家庭來說,從3歲開始,媽媽就應該自覺「退位」,讓父親登上男孩的心理舞臺,成為重要的榜樣人物,而不僅僅是當媽媽的你。如果在家庭中,媽媽霸佔了這個席位,在家表現得像「老大」,而爸爸卻「俯首稱臣」,沒有話語權,你其實就是在告訴他,男人就該是這樣的。

養男孩 就得忍受他的淘氣

別再抱怨你家的小男孩過於淘氣,男孩旺盛的活力是天賜的!造物主在男孩身上「添加」了高出女孩15倍之多的睪丸素,而使人情緒平靜的血清素,男孩卻比女孩要低得多,因此,男孩天生就比女孩好衝動,喜歡冒險,更具攻擊性。

「不要跳!」,「安靜點!」,「給我坐好!」這可能是媽媽對男孩子說得最多的話,如果孩子不聽話。你會非常惱火。可如果孩子真的規規矩矩聽從了你的指令,你可能又發現,他變成了那種膽子小、容易緊張的男孩,如何把他變得野性點,可能又成了你面臨的一個新難題。

要在這個矛盾中求真理,媽媽們要特別注意的是,不能按照自己女性的原則標準,要求孩子那麼順從聽話。在城市裡,男孩子的冒險和探險的機會越來越少,天性容易被扼殺,媽媽們如果還去做更多「要聽話」的要求,男孩子就更難彰顯自己的天性。想要培養一個真正的陽光少年,你不得不忍受他在沙發上狂奔亂跳,忍受他拆掉你的手提電腦,忍受他登高爬梯,總之,忍住對自己的安靜和安全被攪亂的焦慮,讓你家男孩的天性有自由的生長發展的機會。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sponsored ads

每一個孩子都是懷著最寬容最接納的心來到這個世界上的,心中是無恨無怨的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現代父母是一邊養孩子,一邊修行。有的父母在養孩子中參悟人生,有的父母在糾結的親子關係中苦苦求索……所以,上帝給每個匆忙趕路的靈魂分配了可愛的天使,小天使的到來,安撫了匆忙的腳步,讓急匆匆趕路的旅人有了反觀自我內在的時刻。牽起那只慢蝸牛去散步吧!它會給你不一樣的人生體驗!

吃完晚飯,老婆在洗澡,我在廚房洗碗,2歲的兒子端一把小椅子坐到浴室門口。

我問兒子在幹什麼,他一本正經地回答:“我在等媽媽。。。”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為了讓孩子可以身心健康地成長,

從小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

父母應該以身作則。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享】教養孩子,從改變說話口氣開始!

 

小孩子拿杯子裝水時、把牛奶倒進空杯時,我總是忍不住要提醒他:「不要打翻了!」


大人老覺得「不提醒孩子,他很容易把東西打翻」,真的是這樣嗎?我千叮嚀萬囑咐,不斷耳提面命的結果,孩子仍然把水打翻了。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想傳達的意思,裡面有屬於孩子的情緒。大人在意的態度問題,則是屬於大人的情緒。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不太會處理「人」的問題,也需要智慧與勇氣。

你這什麼態度
孩子口氣不好,被爸爸處罰。媽媽問我,該怎麼處理?

我說,當孩子態度不好的時候,要把「態度」及「他想傳達的意思」分開來看。他想傳達的意思,可能是自己的想法,通常包含自己的情緒;態度,則是大人最介意的說話語氣,一般是認為有些不禮貌的地方。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1) 人氣()

其實是搶奪(圖文:超級富有的幸福幸運女Antonia Wang)

 

虎妹剛剛把喜帖寄出去的隔天,她的未婚夫就失業了,當公務人員的虎妹陷入了兩難,她知道每個來參加喜宴的親友都會問起雙方的工作,只是那個當下她也只能選擇了當作一切都沒發生過,繼續著婚禮的籌辦。

 

結婚後,虎妹一肩挑起了夫家的房貸,也挑起了一家的支出,三個月過後,她的老公找到了新的工作,終於讓她的壓力不那麼重,當她以為終於可以放鬆時,公公說答應了朋友要出國玩,於是,全家就要她這個媳婦支出旅費,虎妹想想既然壓力不那麼大了,公公很節省沒出過國,出點錢孝順老人家也是應該的,於是,就很爽快地付了錢。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年期間,我帶著女兒回娘家玩耍。女兒知道我們的約定是過年過節才可以吃糖,因此當她看到阿嬤家有一袋綜合糖果,喜孜孜地在袋子裡翻找喜歡的糖果打算開吃(限量三個)。剛睡醒的小妹從房間裡走出來,看見女兒一臉期待地正打開糖果包裝袋,便蹲下來貌似認真地問她:「這個給小阿姨吃好不好?」。女兒有點愣了,但還是一口把糖果吃下,小妹看了也沒說什麼,話題就岔開了。

 

午飯過後,我們一起到附近的廟裡點平安燈。等待的時候,女兒從口袋裡拿出僅此一個的金幣巧克力要我幫她撥開。在旁邊閒閒沒事的小妹,看到女兒正要吃巧克力,又靠過來貌似認真地問:「這個分小阿姨吃好不好?」,女兒這次依舊沒回話,默默地把整片巧克力吃掉。

 

過一會兒,有個立委候選人來發紅包袋,女兒也分到了一包。剛剛不知跑哪去的小妹,回來看到女兒手上的紅包袋,又問她:「哇!妳怎麼有這麼漂亮的紅包袋?給小阿姨好不好?」,短短幾小時內連續聽到小妹的「分享問話」,我實在按耐不住了,口氣有點衝的說:「妳幹嘛一直這樣問啊?妳又不是真的要!」,小妹回我:「我是在測試她懂不懂得分享啊!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這10種壞習慣小的時候就一定要糾正!做家長千萬不能忽視!


 1.打斷談話。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制止方法:下一次在你要打電話或跟朋友聊天之前,告訴孩子他要保持安靜、不能打擾你。給他安排點活動或者讓他玩一個他平時沒玩過的玩具。如果你在談話時,他纏著你,你可以指指椅子讓他安靜地坐在那,耐心等你談完。之後告訴他干擾別人並不會得到他想要的。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試著「放手」,讓孩子能當自己功課的主人,並忍耐實驗期間孩子自理的結果~~~


 

如果針對小學生家長做民調,我相信「功課問題」會是排名第一的煩惱。

每學期都有家長來找我討論這類問題,因為孩子要不拖拖拉拉,要不,不願訂正也不肯接受爸媽的好意見,事實上,即便在「數學想想國」這樣強調寫完功課就出去玩的安親環境,也不是沒有「功課問題」的困擾;孩子上學的日子越久,便越對學校課業反感,每到寫功課時間,孩子們紛紛比較誰的功課多,只有一兩樣功課的人就自感幸運,只差一兩樣功課就變成最多功課的人,竟是露出一種怨恨,似乎在說:「噢!可惡!連悲慘都輸給別人!」

但無論孩子們有幾樣功課,許多人都是在拖拉之中才能幾近完成,特別會拖的還把功課留回家,緊接著上演親子大戰…因為大多數的家長,早已習慣「搶走」孩子的功課主導權而不自知。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在肚子裡還懷著小札克的時候,我其實有點擔心自己是不是母愛不足 ,不然為什麼對肚子裡的寶寶都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觸?

部落格上一篇感人的孕記都寫不出來,每天從早到晚都在靠夭帶球跑的辛苦,怎麼都沒有散發出別家準媽媽那種『為了你一切都值得』的三春暉光芒?

就連小札克出生當天,我都一直被龐大的超現實感壓迫著。

本來以為第一眼看到寶寶時,應該會如同天雷勾動地火般轟隆隆地劈頭被母愛砸到。

跟鄉親報告結果:並沒有!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陰莖進到陰道是什麼感覺?」男孩問。「兒子,拿起你的食指,放進嘴巴裡含著。就這種感覺。」爸爸這樣回答。這是友緣基金會執行長廖清碧兒子在國小五年級發生的事,這個男孩現在已經二十八歲。

就算是兩、三歲小孩,也可能對性充滿好奇,「我們都直截了當,就像一般知識回答他,」廖清碧說。

但是當孩子更大,他需要的可能不只是「性知識」,父母回答孩子「性」問題的態度與技巧,更傳遞了關於性的價值。聰明的父母不但不會迴避孩子的問題,還能夠從問題出發,給他健康的性教育。

回答孩子的性問題,在態度上,先肯定孩子願意提問的好奇心,父母不要害羞臉紅,抱持平常心坦然作答,並提醒自己以尊重平等的態度回應。

作答技巧上,先確定問題,不要因為會錯意,心急提供了不符需求的答案;回應時簡單清楚,使用正確學名,如「陰莖」就會比「小雞雞」好;如果孩子想要知道更多,也可善用提問技巧:「你覺得呢?」要記得,性教育是一段漫長的學習過程,同樣的問題可能會不斷出現,父母要有心理準備需面對相同的問題,給予更深入的解釋。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至3歲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學步兒「難纏」,是因為身心面臨了重大的發展。父母有哪些事一定要知道?又可以怎麼做,幫助孩子順利跨越這段從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 
一歲的妮妮很喜歡將桌上的東西統統掃到地上。爸爸好言相勸無效,有次發火打了她,她當下哇哇大哭,隔天依舊以此為樂。 兩歲的小米想喝飲料,媽媽拿柳橙汁時他大哭大鬧,他說的飲料是多多,不是柳橙汁。媽媽好不容易弄清楚了,給他多多,他又氣得打翻,因為杯子不對!媽媽每天在這些戰爭中精疲力竭。 好幾次,奶奶帶著三歲的如如,開心去超市買東西。到了門口,她突然就耍起脾氣來,既不進店裡,也不回家,什麼都不要,任憑奶奶好話說盡,結局總是大哭一場。 
西方「恐怖的兩歲」、東方「三歲小孩,貓狗都嫌」的「名言」,在有小孩的家庭流傳。短短幾個字的確安慰了父母,因為那代表了,或許全世界兩、三歲孩子的父母,都深為家中那個「天使和惡魔的化身」而困惑苦惱! 這個小人兒,常常讓你前一秒氣得快要爆炸,轉瞬間,卻因為他笑著奔向你給的擁抱,完全融化,棄械投降。搞不懂這個又哭又笑、大吵大鬧的小孩,怎麼如此的麻煩、難懂,卻又如此的可愛。 

父母又愛又恨的學步兒 
發展心理學稱一到三歲的孩子為「學步兒」。短短兩年間,孩子學會走路、學會說話、學會分辨人我好惡,嘗試許多生命第一次的體驗:嫉妒、憤怒……。 有人稱學步期是「人生第一個叛逆期」,常被拿來與青少年相提並論;學步期是嬰兒轉為兒童的過渡期,就像兒童轉為成人必須經歷青少年期一樣。 人生中不可能再有一個時光,在如此短暫的時間中身心面臨遽變,孩子面對的「成長壓力」,其實不亞於成人的生活壓力。這的確是個了不起的階段。 學步兒之所以「難纏」,是因為身心正面臨父母可能不知道的發展。

發展特徵一:感受並學習處理更多的情緒 
研究發現,一歲半到兩歲的學步兒會開始試著去控制令他們苦惱的人或物。他們也會透過和同伴說話或玩玩具等策略,因應需要等待點心或禮物的挫折。 
小人兒的心中,每天都有好幾種情緒在作怪:恐懼、害羞、嫉妒等。很多情緒都是孩子第一次經驗到,他必須面對並處理這些情緒,對他來說是人生的大課題。 根據約翰‧洛斯門(John Rosemond)在《兩歲小霸王》書中的說法,兩歲孩子的智能總是比體能發展得快,所以孩子可能已經知道事情的解決方式,卻無法付諸行動實現。人本基金會執行長馮喬蘭也解釋,兩歲孩子已經有很多想法,但是語言能力卻還不夠成熟,無法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這些,都會讓他們挫折及生氣。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可能因為孩子「很難搞」而苦惱,其實孩子也不好過。他絕非「故意」做對,只是處於身心遽變的不穩定狀態;他最壞的時候,正是最需要父母幫忙的時刻。

父母可以透過以下方式幫助他
1.抒解他的情緒:台北市三民托兒所所長李慧娟認為,情緒化是幼兒的本質,這是他一生對光線、色彩及線條最敏銳的階段,所有他接收的都會反映在情緒上,有時也不知道原因,加上語言能力有限,很難表達其中細膩感知。對於孩子的情緒,先不要問理由,而是接受他:「你心情不好喔!」
2.教他更好的情緒表達方式:孩子有情緒時,不要壓抑,鼓勵他用語言表達挫折和憤怒。如果他的語言技巧還不純熟,試著幫他說,幫他重組句子,或用完整的語句重述心情:「沒辦法完成拼圖,讓你很生氣,對不對?」 面對正在發脾氣的學步兒,冷靜但堅定的和他說話可以幫助他消氣。你對待他的方式,就是他學習如何處理情緒的對象。 
3.建議他另外的解決之道:學步兒其實已經有察覺情緒的初步能力,出現令人沮喪的刺激時,他會試著轉移注意力,或試圖控制。引導他說出感覺,並轉移注意力到比較舒服的情緒上,像是:「媽媽現在不在,不過等她回來,我們就可以一起讀故事書了。」 

發展特徵二:是個追求自主的探險家 
心理學家艾瑞克森認為,一到三歲是人格發展成「活潑自動」或「羞愧懷疑」的關鍵。
這個階段兒童必須學習「自主」──吃飯、穿衣、大小便等。若無法獨立自主,孩子可能會轉而感覺羞愧、懷疑自我能力。 突然學會走路、說話,讓孩子的探索疆界更為廣大。為了追求獨立自主,他可能有一些危險動作:堅持自己過馬路、自己喝熱湯、拿剪刀剪紙等。 孩子想知道這東西是什麼?可以做什麼用?能夠打破嗎?透過接觸把事情弄清楚,是個停不下來的小探險家。這些探險幫助他建立自主能力,分辨人我,了解自我地位。 

父母可以這樣做: 
凡事堅持自己來,是孩子發展個性的宣示,透過這個過程,他成為有自己思想的人。 
1.給他無障礙探索環境:將家中危險物品盤點清楚,如清潔劑、藥品、刀子等,或是珍貴的物品,如水晶、名貴陶瓷等,收到孩子拿不到的高處或放入有安全栓的廚櫃中。同時將孩子可以探索、觸摸、試驗的東西拿下來,放在他可以隨手拿到的地方。在他高度可及處留下一個「寶寶的櫃子」裝他的玩具和物品,讓他可以盡情翻箱倒櫃。 洛斯門在《兩歲小霸王》一書提醒,孩子大約兩歲半左右會有分辦是非的能力,這時候父母可以慢慢將一些物品歸位,並且向孩子介紹,讓他摸一摸、聞一聞,充分滿足好奇心,再放回原位。並且教孩子分辨哪些是可以玩的玩具、哪些不能亂拿。
2.教孩子如何安全探索:這時候的孩子樂於學習,尤其是與生活有關的一切事物。 孩子想自己吃飯時,準備易拿握、不易摔壞的碗和湯匙給他練習,並忍受孩子練習吃飯時滿地食物、滿嘴飯粒、滿手油膩膩的情況。孩子想玩水時,與其禁止,不如開放一個小小空間讓他知道在哪裡玩、怎麼玩。孩子想幫忙家事時,拿安全的刀子讓他幫忙切香蕉,分配個碗讓他洗。 
3.引導他達成目標:好的引導需要清晰的步驟。若父母希望孩子進到家裡就去浴室洗手,就必須帶著他做,並且一個一個步驟講解。「把袖子拉起來,水龍頭打開,雙手沖濕,壓一次泡泡,手心手背搓搓搓,把泡泡沖乾淨,手擦乾。」更重要的是,把任何的引導和生活教育都當成遊戲,帶著孩子做,並且樂在其中。 

發展特徵三:變得更為倚賴 
這個時期的孩子也會出現另一個極端:更倚賴。在嬰兒時期膽大包天的孩子,可能突然變得黏人、膽小,怕陌生人、怕分離、怕黑或打雷。 因為探索讓他知道世界比想像中更複雜,他不了解自己能力的極限,甚至會感到不安全,轉而更倚賴照顧者。這是學習獨立的過程。 另外一個可能是,他的想像力(抽象思考)開始發展。所以報紙發出窸窣的聲音,會讓他覺得報紙變成活的東西,或可能做出可怕的事。 

父母可以這樣做: 

對於孩子的倚賴,洛斯門建議:
1.允許孩子黏你:為了學習獨立,孩子必須先接受、處理他的不安全感,父母能夠給予安慰是最好的。足夠的安全感使他有信心探索世界。讓他黏你,將來他就不會那麼黏;在他需要時抱抱他,最後他就不會那麼需要人抱。
2.讓孩子相信你有能力保護他:孩子害怕時,不要問他為什麼,因為他說不清楚;但也不要輕視他的恐懼。先接受他的心情:「我知道你覺得黑黑的很可怕。」或認同他的感覺:「我小時候也怕黑喔!」 接著運用使他害怕的想像力趕走恐懼。請他想像有個超人叫「嚕嚕」,害怕的時候叫嚕嚕的名字,嚕嚕就會進房間把妖怪趕走。
3.穩定的生活作息:《聽,寶寶在說話》一書指出,幼兒強烈獨立慾望的初兆之一是恪守規則。兩歲孩子會嚴格遵守從觀察學得的某些規則:何時該做什麼事?什麼東西該放在哪裡?可預期的生活節奏,可以帶給孩子安全感。 

發展特徵四:公然挑戰父母,愛說「不要!」 
學步期的孩子愛說「不」,因為孩子突然發現,這個簡單的字竟然可以拒絕大人的指示。弘光科技大學講師李淑如解釋,在小孩心中,大人世界原來是絕對權威的,當他敢挑戰、敢嘗試碰撞原來很權威的大人世界,正是「成長」的宣示。 孩子的反抗行為(例如:一直將桌上的物品往下丟、做所有你告訴他「不行」的事、替他穿衣或餵他吃飯時猛搖頭說「我不要」等),都是在測試限度(你的耐心限度、你的規則限度,以及他影響及改變環境的能力限度)。孩子正積極按自己的極限處理事情,看看事情不是原來的樣子,會是什麼樣子? 

父母可以這樣做: 
父母會感到困惑:原先那個快樂、可人的孩子,怎麼變得如此難纏、固執、為所欲為?面對公然挑戰父母權力的學步兒,你可以這樣做: 
1.欣賞他的勇敢:你的孩子又「長大」了,而且很勇敢!如果你發現自己真的很難「欣賞」,不妨採用《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書中的建議:每一天的結束前,寫下十件今天孩子做得很棒的事。這有助於你更正面看待孩子的作為。
2.故意投降:《聽,寶寶在說話》一書建議,處理學步兒煩人的不適當要求,最好的方式是故意投降,讓他發現要求並不適當。例如他堅持夏天穿最喜歡的毛背心,就讓他穿,讓他體驗不舒服的感覺,自動把背心脫掉。
3.轉移注意力:有立即危險的情境,就不適合讓孩子做決定,應該將他抱起並限制其行動。最好的方式是轉移他對眼前事物的注意力,到新的、有趣的事情上。 
4.堅持他該有的常規:不論你覺得他是如何霸道、難纏,都必須維持他應該遵守的常規。任何讓步都會使他覺得越界是件容易的事。如果已經講清楚規定,孩子還不為所動,不妨使用安妮特‧卡斯特尚(Annette‧Kast-Zahn)在《每個孩子都能學好規矩》書中的建議,使用「壞掉的唱片」這一招:重複幾遍孩子應該做的事,不要理會他的反對。讓他知道,你體諒他、接受他,但只有你才是掌控局勢的人。 
5.好的身教:可喜的是,和「宣示獨立」一起出現的是「社會參照」的運用增加;孩子在決定自己要如何面對新刺激時,會先看爸媽的反應。例如在路上遇到一隻大狗,孩子會先觀察父親的臉,才決定他要怕狗呢,還是趨前去摸摸狗。 孩子表面上處處與你作對,其實一言一行都模仿你。面對又哭又笑、情緒起落大的學步兒,「身教」勝過更多的教育理念。 

發展特徵五:以為自己是宇宙的中心 
學步兒以為別人所想、所見、所感覺的,「理應」跟他一樣,無法理解每個人有不同的想法。
經常遇到的例子是:玩捉迷藏時,他把頭埋進棉被而露出整個屁股,卻喜孜孜以為自己躲得很好。或把最喜歡的海綿寶寶送給你,以為他喜歡的東西,全世界也都喜歡。 正因如此,當他無法我行我素時,就會尖叫、生氣、踢、咬、打人。 但是「以為自己是世界中心」的狀態,也會隨著成長改變。洛斯門舉認知心理學家皮亞傑的理論說明,孩子三歲時,對父母有「全能迷思」,相信父母無所不能、無所不知。這個時期,也是孩子從「自我中心」過渡到「父母中心」的關鍵時刻。 

父母可以這樣做: 
這時期,父母有個「艱鉅」的任務:既要接受他以為自己是宇宙中心的心情,又要溫和堅定的讓他知道,他並不是宇宙的中心。
1.和孩子建立好關係:在他不搗亂時給予更多關注。他有危險動作時,盡量用「你可以……」取代「不可以……」。另外,還要練就一身轉移注意力的功夫。孩子開始「盧」時,找到更吸引他的事物。盡量讓局勢掌控在你手上,這樣也會讓孩子有安全感,順利過渡到「父母中心」。
2.固定的「媽媽時間」:洛斯門建議,每天早上和下午各撥出三十分鐘給孩子,告訴他這是「媽媽時間」,和他一起玩、看書,同時將定時器撥到三十分鐘。告訴孩子,鈴響的時候,你就必須回去工作。一開始,孩子或許會抗議,但如果你的態度堅定且持續,他很快就會適應。 
3.夫妻間要多注意彼此:孩子會以為自己是世界的心中,是因為在生活中,他總是家裡的中心、眾人的焦點。父母必須少注意孩子一點,多關心彼此一些,先做好夫妻、才做好父母。試著交辦孩子一件專屬的家事,讓他為家裡做些貢獻。 

用「體諒」取代「耐心」 
當父母需要耐心嗎?這是肯定的。如果能夠了解孩子的發展和特質,你就不會期待兩歲的孩子願意分享、三歲的孩子控制脾氣。減少不切實際的期待,可以過著挫折比較少的日子。 更高的境界是,父母可以真的理解孩子的不同,以體諒取代耐心。 發展心理學博士周育如提醒,人類的發展並不是像小豬變大豬、小牛變大牛這樣的「連續發展」;比較像是毛毛蟲變蝴蝶、蝌蚪變青蛙這樣的「階段發展」。毛毛蟲的樣態、食物、生活方式,甚至對世界的理解(如果毛毛蟲可以表達的話),與蝴蝶是那麼的不同。孩子並不是一個「具體而微」的大人,成長不是「量」而是「質」的改變。這是一種本質上的差異,不僅僅是程度的不同而已。 
有了體諒,還不足以讓你當個篤定的父母。身邊的人總是好意的提供教養法則──尤其當孩子處於情緒風雲變色的學步期。有人認為不可任孩子為所欲為,得好好管教;有人認為「孩子懂什麼,大一點再教」才是對的;有人說「打就對了」;也有人說,打會造成嚴重的心理創傷。 李淑如認為,面對那麼多好意的建議,關鍵是「你覺得最重要的是什麼」。 《幼教老師的教養魔法》一書建議父母,花幾分鐘為自己建立「教養白皮書」,思考「你對孩子抱持的期望」「你會如何描述身為父母的自己」。白皮書不需要其他人認可,只是藉此讓你在教養孩子時有「自己的主張」。書中強調,父母所使用的方法,不應該和本性與價值觀有太大不同。 就算你對所有教養建議執行無誤,孩子還是可能出狀況。所有學步兒的父母(或者所有的父母),都要很有彈性和幽默感,對孩子帶來的讓人驚奇的混亂,一笑置之。 父母不妨為家中那個好奇、樂於探索、堅持自我、勇敢挑戰的學步兒拍拍手,他正在經歷人生最快速而混亂的成長,卻樂此不疲。也為身為學步兒父母的自己鼓鼓掌,因為你正在做世上最難為的工作,卻絲毫沒有退縮,並認真思索如何給你的學步兒更多的理解和愛。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語:
我是一個正在上幼稚園小班的孩子的母親,熬過大腹便便的孕期,熬過了尿布與奶瓶亂飛的嬰兒期,我發現自己的耐心隨著孩子的成長正在漸漸減少,看著這個已經會跑會跳會應答的小孩子,一不小心就迷失在周圍教人如何訓練孩子,管教孩子,準備孩子的智力體能發展的訊息海洋,在聲聲催促中, 往往忘記了孩子心靈的成長並不一定同步於生理的成長,忘記了停下來,仔細傾聽孩子真正的心聲。特作此文,以提醒自己尊重孩子自己的成長節奏,陪著他慢慢經歷他的必須經歷的蛻變。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者/小布麻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