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 甜蜜蜜幸福上映ing。
♥ 歡迎光臨 ♥我是小咪 👰幸福人妻、👩‍👧‍👦兩個孩子的媽、🎓財務規劃師、 💗最喜歡跟家人在一起的時光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開學第一天,短短的三個小時之內,近四歲的萊萊,躺在地上像天要塌下來似的哭喊尖叫了五回。原因是什麼呢?很簡單!套用萊萊自己的話來說明,因為:「我不要排隊,我不要跟男生一起吃點心,我不要等,我現在就要,我不要收玩具……」只要不如她的願,她就馬上大喊:「NO……我要……」然後就往地上一摔,搥地哭喊。

撒野的旁邊總有個順從大人

萊萊的例子,你可能不陌生吧!不管走到哪個公共場所,總會看見那樣撒野的孩子,目的呢?為了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想要發生的事、想要大人聽從就範。那樣的撒潑,有沒有用呢?應該是有!因為一個幼兒會到達那樣的景況,會用那樣的方式讓大人就範,可不是與生俱來的;那是累積而來的經驗,那是養成的處理情緒習慣。換句話說,剛開始的時候,當事與願違時,孩子只是不高興,或許會哭,或許會發脾氣。但這時大人拗不過孩子的發脾氣,見風轉舵,順從了孩子的要求,於是從這樣的連結裡,孩子學會:只要我發脾氣,我就能得到我想要的。日積月累下來,不要多久,像萊萊一樣的孩子,就這樣養成了哭鬧的習慣,形成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思考模式。

那我們該如何做,才能避免孩子養成這樣的發脾氣習慣呢?或是該如何幫助已養成一哭二鬧習慣的孩子呢?

第一步:告訴孩子你想幫助他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面對孩子的情緒,父母最常見的反應是:

1. 以暴制暴:「再鬧,就給我試試看!」「不乖就把你趕出門」之類的嚴懲、恐嚇和威脅話語,不但會扼殺孩子的自尊心和安全感,甚至採取自我破壞和被動的攻擊行為當成報復

2. 當孩子情緒的奴隸:「不要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我買玩具給你就是了,別難過了!」用賄賂、哄勸的方式息事寧人,避免孩子體會不好的情緒,反而讓孩子學會了「情緒勒索」

3. 男孩別哭:「男子漢不要哭,勇敢一點!」哭泣不是懦弱的象徵,男孩也有各種心理需求。一旦哭的權利被剝奪,男孩的情緒表達就容易出現障礙

4. 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你這個壞孩子,為什麼這麼粗暴?」「真是愛哭鬼!惹人厭!」你貼在孩子身上的「負面標籤」,會輕而易舉的扭曲孩子的自我概念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比比一天一天地長大

開始了與同齡寶寶或是哥哥姐姐們的互動

不免會擔心~因為這是比比人際關係開始學習的里程碑

在於我們怎麼處理比比所遇到的每一個狀況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無奈的決定來整理這篇文章。

其實這是我在研究所時期,修「發展心理學」時整理的專題。

主題是:家庭暴力-攻擊行為。沒錯!打孩子是家庭暴力,是一種攻擊行為。

 

家庭暴力可說是兒童與青少年暴力與偏差行為的溫床。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人以為打小孩,小孩一下就忘了,這是錯誤觀念。家長打小孩,產生長遠的效應,且影響兒童身心。」

最近一位家長問到,打了小孩,該怎麼辦。我回答,要道歉。

我們不希望孩子打人,但我們打孩子,讓教養邏輯破功。即使民主式教養落實已久的美國,依然有體罰管教的現象,表示要從口號落實成具體作為,有其難度。

對我來說,如果資本主義社會的競爭本質不變,大人的情緒管理不提升,教養相關知識不普遍,體罰現象難根本杜絕。

有時候,孩子被打,不見得哭哭鬧鬧,而是可能傻住了。傻住了,或不說話,大人就覺得沒事了。事實上,孩子長大,有時會清楚表達出來。當時的傻愣,有可能是嚇傻了,不知該如何回應,但那樣的被傷害的感覺,想來應當持續許久。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孩子長大的過程中,免不了會遇到各種問題。
作為家長這時不要急著插手,可以先問孩子八個問題,聽聽他們有什麼想法。
而往往問不到幾個問題,事情就已經很清楚並得到解決了。家長不妨可以一試。

經典八問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黑人司機載了一對白人母子,孩子問:「為什麼司機先生的膚色和我們不同?」

母親答:「上帝為了讓世界繽紛,創造了不同顏色的人。」

司機感慨地說:「小時曾問過母親同樣問題,母親說我們是黑人,注定低人一等,如果她換成你的回答,今天我定會有不同的成就。」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耶魯大學兒童研究 教妳讀懂2-8歲孩子的行為

年輕的父母們,你們知道嗎?一些在成人看來的不起眼的小事,可能會引起孩子的心理不安,孩子會產生心理壓力,一些不良的教育方式,可能就成為孩子的心理陰影。

很多家長會困惑:為什麽孩子有時候乖得讓人意外,有時候調皮得讓人火冒三丈。那是因為孩子在相應年齡段都有不同的行為或者行為規範。

耶魯大學格賽爾兒童發展研究所跟蹤研究孩子們40多年,了解兒童行為的變化與發展。研究結果顯示,人類行為的成長模式十分有規律,人們甚至可以相當準確地預料出孩子在某種行為階段之後將會是什麽行為階段。

2歲孩子 「不」字當頭,打滾耍賴、一意孤行、占有欲強、自私霸道。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很多爸爸媽媽都是非常不願意打孩子的,都說打在孩子身,疼在娘的心,看著孩子哭,自己的心裡更難受。

但很多時候家長覺得,對於孩子又不打不行,比如說他喜歡摸插座中間的小孔、喜歡去玩開水瓶,一不小心就觸了電或是燙著了,那還不如先打他一頓,讓他知道一碰那些東西就會挨打,自然就不敢去碰了。

 兒童心理學專家表示:在孩子三歲以前是打不得的,這個階段的孩子基本上還處於主要是滿足生理需要的階段,如果過分要求孩子事事做正確、事事做好,不做好就要挨打,這樣不見得能讓孩子記住教訓,反而會給他們留下陰影,甚至讓他們錯誤地理解你的意圖。

等到孩子三歲以後七歲以前時,如果犯下了比較嚴重的錯誤,是可以給予一定懲戒的,因為這個階段孩子已經能夠清楚理解導致自己挨打的原因。

十二歲以後的孩子就不要打了,這個時候孩子正在進入青春期,逐漸有了清晰的自我意識,自尊心也越來越強,如果在這個時候還體罰孩子的話,孩子會感覺到自己的人格受到踐踏,有可能會產生強烈的抵觸情緒。

紀小咪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